警惕!“猜猜我是谁”骗术沉渣泛起 

日期: 2010-12-13 浏览量:134 文字大小:

 “猜猜我是谁”是一种老套的电话诈骗手法。然而,这种骗术近来却沉渣泛起。  

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披露,中山警方近期已连续侦破多起电信诈骗案件,其中有6起是由广东省公安厅挂牌督办的电话诈骗大案。警方在这6起案件中共缴获赃款数十万元及银行卡2026张。  

行骗案例

10月中旬,家住中山市石岐区的梁女士接到一个电话,对方笑呵呵地问她知不知道他是谁。当她回答不知道时,对方“提醒”说是广州的。听声音似乎有点像她姑父,她便试探着问是不是姑父。对方呵呵一笑说,是啊,不过刚换了电话号码。寒暄几句后“姑父”挂了线。过了两天,她又接到了“姑父”的电话,说他在珠海嫖娼被抓了,每人要被罚款5000元,现在还差1.3万元,需要她赶紧汇给经办此案的民警。梁女士按“姑父”提供的账号把钱汇了过去。两个小时之后,“姑父”又打来电话,说“小姐”身上藏有毒品,每人又要罚款1万元,还差6万元。梁女士将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钱给“姑父”汇了过去。两天过去了,“姑父”并未来看她,再联络时,其电话已关机。

类似的案件近期在广东省中山市多次发生。“猜猜我是谁”骗局中的多名受骗者都将施骗者误认作亲友,而这些“亲友”或因“嫖娼”或因“斗殴”被拘需要巨资“解救”。  

骗局中的漏洞

落网的嫌疑人供认,施骗者利用的全是被骗对象自己无意中说出的某些情况。这类骗术的主要招数就是:一是在设法获得目标人的电话后,在打电话时直呼其名,可迅速骗得目标对象的信任;二是利用普通人的思维定式,以“猜猜我是谁”让目标对象误认是自己的某位亲友;三是利用目标对象的善心或“义气”达到目的。

在剖析梁女士受骗案时,负责侦办此案的民警说,这个骗局中有两个最明显的漏洞,一是对非法持有10克以上海洛因的毒品案件,应当追究刑事责任,公安机关不会对嫌疑人罚款,除非法院在审判环节,对被告人判处罚金刑。如果非法持有少量毒品,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,公安机关才会做出行政拘留处罚,可以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;二是被处罚人缴纳罚款应当持公安机关开具的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前往银行缴纳,账号是单位账号,不可能是某个经办民警的个人账号。  

警方支招如何防范

就“猜猜我是谁”引发的骗局,中山警方相关负责人提醒市民,如果接到“猜猜我是谁”的电话时,不要去猜,应直接询问其姓名;在无法确认其身份时,可通过第三方亲朋核实;可提出见面要求,如其百般推托,必有蹊跷;当对方诈称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时,要么不予理会,要么认真核实事件的真假,可以向相关办案部门了解,有条件的可以亲自前往或委托亲朋好友前往事发地。总之,最要紧的是遇事要仔细考虑再做决定。

 

责任编辑:刘颖

信息来源:中国警察网

打印
分享
返回列表